💙 Gate廣場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用Gate品牌藍,描繪你的無限可能!
📅 活動時間
2025年8月11日 — 8月20日
🎯 活動玩法
1. 在 Gate廣場 發布原創內容(圖片 / 視頻 / 手繪 / 數字創作等),需包含 Gate品牌藍 或 Gate Logo 元素。
2. 帖子標題或正文必須包含標籤: #Gate品牌蓝创作挑战# 。
3. 內容中需附上一句對Gate的祝福或寄語(例如:“祝Gate交易所越辦越好,藍色永恆!”)。
4. 內容需爲原創且符合社區規範,禁止抄襲或搬運。
🎁 獎勵設置
一等獎(1名):Gate × Redbull 聯名賽車拼裝套裝
二等獎(3名):Gate品牌衛衣
三等獎(5名):Gate品牌足球
備注:若無法郵寄,將統一替換爲合約體驗券:一等獎 $200、二等獎 $100、三等獎 $50。
🏆 評選規則
官方將綜合以下維度評分:
創意表現(40%):主題契合度、創意獨特性
內容質量(30%):畫面精美度、敘述完整性
社區互動度(30%):點讚、評論及轉發等數據
加密信息流演變:從微信羣到Kaito的KOL營銷新格局
加密貨幣世界的信息流變遷:從微信羣到Kaito
加密貨幣的歷史充滿了起起落落。每一頁都似乎在訴說着"快速致富"的夢想,但仔細審視,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的更多是"投機者"的身影。
加密Twitter(CT)不是醫療設備,而是Crypto Twitter的簡稱。作爲一名行業觀察者,我常常更關注協議和數據,而非熱點話題或八卦。然而,我注意到CT上的"口頭炒作"已成爲中文加密Twitter社區的一大特色。
Kaito項目引起了我的興趣,它巧妙地將關鍵意見領袖(KOL)的營銷策略與"薅羊毛"的概念結合起來。Kaito成功地搭建了項目方和KOL之間的溝通平台,類似於某些知名互聯網產品,成爲繼某跑步賺錢項目之後又一個發行代幣後仍能持續運營的項目。
Kaito並非完全原創的概念產品。從媒體年框到促進KOL之間的競爭,Kaito本質上是過去十年中文信息流發展的集大成者。
羣聊時代:2018-2021
現今已成主流的加密ETF、穩定幣和DeFi,對許多早期參與者來說可能顯得陌生。那時的加密世界更爲簡單,以比特幣和挖礦爲核心,盡管缺乏多樣性,但人們堅信比特幣終將升值。
雖然專業內容生產(即以用戶生成內容爲主的KOL)的起源可追溯更早,但業內普遍認爲2018年的某社群標志着這一趨勢的正式開始。從那時起,各種即時通訊羣和在線問答活動成爲持續數年的主要營銷方式,創始人與潛在"社區成員"進行線上面對面交流。
某知名投資人的加入,成爲這場小衆輿論盛宴獲得大衆認可的標志性事件,類似於多年後另一位投資大佬購買某知名NFT項目。
如果用加密貨幣行業常用的術語來描述,在線問答是信息資產的發行方式,即時通訊羣是發射臺,某社群則相當於當時的某知名交易平台,共同構成了2017年後比特幣第一次真正牛市的集體記憶。
雖然當時已有早期KOL出現,但"千媒大戰"仍以傳統媒體形式爲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市場對KOL的分銷能力認可度不高;二是當時正處於某即時通訊平台公衆號引發的自媒體行業創業高峯期尾聲。
換言之,市場更認可傳統媒體人+媒體品牌的組合。多家加密媒體紛紛獨立或獲得融資,其中某媒體表現尤爲出色,堪稱同期最優秀的加密媒體之一,恰好創立於2017年。
2017年5月19日之前的時期,可以說是加密貨幣最美好的時代,值得永遠懷念。
Twitterscan的短暫繁榮:2022
2021年5月19日,一紙禁令導致了加密行業的被迫遷移。實體上,企業家和礦機一同出海;精神上,加密社區經歷了從某微博平台到Twitter的轉變,這徹底打破了中文媒體的信息優勢。
在此之前,某知名交易所創始人祕密投資某媒體,某公鏈創始人親自飛往上海,某公鏈創始人學習使用某即時通訊工具。在這種結構下,中文媒體甚至處於優勢地位,擁有世界最大的算力市場和消費市場,沒有必要在Twitter上發布內容。
但5月19日之後,情況急劇變化。加密貨幣在海外逐漸主流化,從風投到上幣,硅谷和華爾街逐漸控制了每個環節,中文媒體不得不學會放低姿態與海外項目方打交道。
一個關鍵變量是,某優質媒體也隨着禁令消失,最優質的內容生產者和傳播者在暴富後消失,留下茫然的Twitter中文加密用戶。
KOL風潮才真正起步,而技術和投研導向的KOL是第一批獲得成功的人。當時,某些知名人士才是內容輸出的主力,以某些分析師爲代表的深度研究成爲主流。
以KOL爲職業的KOL剛剛起步,但從2022年開始,一切都發生了變化。
某交易所破產、某穩定幣暴雷、中心化交易所監管趨嚴,市場陷入絕對低谷,再好的項目分析也難以自圓其說。
技術敘事逐步崩塌,超高融資額與實際交付結果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只是到2024年才徹底爆發。
投研和技術的雙向崩潰,讓以KOL爲職業的KOL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其代表就是Twitterscan。2022年9月,Twitterscan完成456萬美元融資,某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爲其贏得了廣泛認可。
Twitterscan的產品思路並不復雜,通過整理Twitter上的加密用戶和內容,幫助用戶發現市場動向。但Twitterscan面臨一個致命問題:如何完成商業閉環?
參考某些數據分析平台的變現方式,都只能通過付費API、分級用戶等方式獲取利潤。顯然,Twitterscan難以說服用戶爲已經公開的Twitter信息二次付費。
某後續項目似乎從Twitterscan吸取了部分經驗——必須商業化,必須引入代幣經濟學。
面向籌碼的Friend Tech:2023
2023年的某社交金融項目距今並不遙遠,它是對KOL變現能力的首次壓力測試,某後續項目則是第二次。
該項目團隊完全背離了Twitterscan的信息流展示方向,鼓勵KOL交易自己的"影響力",甚至相互制造虛假影響力。這並不奇怪,FOMO情緒是交易量的催化劑。
該項目也是某知名交易所推出新公鏈後的首個爆款應用,也是在我印象中,匿名開發者成功的最後一個大型應用。據某數據平台顯示,該項目日活用戶曾超過10萬人。
雖然地址數量不等同於用戶數,但我認爲這個數據相對準確。某後續項目的英文Twitter雖然排名靠前,但影響力顯然不及該項目。全球加密貨幣用戶聚集起來,大約也就有10萬活躍用戶。
從8月10日到9月1日,該項目從最高日收入1165枚某加密貨幣跌至寥寥無幾。之後雖幾經復蘇,甚至接受某知名投資機構投資,2024年發行代幣,但都不過是類似某些項目的老套劇情重演。
該項目幫我們證明:
內容本身不值錢,內容作爲交易標的,只能作爲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中介,無法直接承受交易的衝擊;
社交金融模式一再失敗:從某早期項目到某些新興平台,加密貨幣圈目前只有"資產發行"這一種可效仿模式。
Twitterscan表明純信息流沒有前途,該項目告訴我們純資金流最多能撐兩到三周,但它們共同探索出更多信息:
加密Twitter信息非常有價值,但要講究方法,最好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
後續創業轉向KOL是必然趨勢,KOL處於交易所、項目方和散戶的中間地帶。
以退爲進的Kaito:2024-2025
有個誤區,Kaito最初與KOL業務關係不大。
Kaito是某AI熱潮下加密貨幣圈直接反應的產物。2023年2月,某AI系統震撼世界,生成式AI隱隱有包攬一切的勢頭。而加密貨幣在經歷2022年的內部動蕩和元宇宙泡沫破滅後,迫切希望借助AI重振旗鼓。
Kaito最初的業務模式是AI搜索,只是更專注於加密貨幣內容。類似的還有某些項目,只不過Kaito似乎意識到情況不太對勁。
傳統的區塊鏈瀏覽器工具,研發成本高,盈利能力差,而且競爭激烈;
信息分析工具並不好用,特別是在發現信息方面,Twitter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
在Kaito初期研發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長期內測,邀請碼一度非常稀缺。判斷Kaito何時轉向KOL排名已無意義,因爲某後續項目成功促使KOL主動參與競爭。
Kaito靠產品力,而非時間優勢吸引KOL採用。在某項目之前,加密KOL經過2022年以來的專業化和商品化,已經被機器人和垃圾信息包圍許久,Kaito首次給了"真人KOL"出頭機會。
大膽猜測,Kaito可能不完全依賴算法完成KOL排名和積分計算,人工因素可能比AI更有效。畢竟,加密Twitter KOL並不多,按二八定律,1000-10000的統計範圍內,人力仍可勝任。
因此,Kaito完成以下三步走:
分離信息流和資金流,KOL只需提高自己的排名,某功能自然會出現,機器人和刷粉帳號會被排除,項目方市場營銷通過某功能識別KOL即可。
某功能不涉及代幣,更像市場公允榜單。雖然會有人刷榜,但主要是KOL在刷,情緒和熱度可控。同時,KOL會吸引項目方和交易所的注意,完成最關鍵的一步:將信息流導向資金流。
Kaito終結了傳統代理機構的輝煌時期。Kaito有實際業務,這也是其在發行代幣後仍能維持商業模式的根本。Kaito本身就是市場最大、最標準化的代理機構。
然而,某事件證明,信息流平台在空投、質押、上線交易所之外,探索更多代幣化嘗試仍然困難。某項目可以持續拆分小盤,但信息流平台仍然受到嚴重限制。
至於信息金融、某些新功能等產業或業務線,它們並未創造出核心功能之外的新邊疆,對此不再過多介紹。
總之,Kaito成功促進了KOL之間的良性競爭,佔據了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即使某大型交易所來搶市場,效果也未必理想。還是那句話,市場公允價值難以衡量,某交易所的社交功能也沒有超越加密Twitter,這就是明證。
結語
Kaito的下一步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彌合信息流和資金流的產品,基於信息流直接產生交易。
但這也很復雜,因爲加密用戶並不真正認可信息流的價值,流動性只會追隨流動性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