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攢成長值,抽華爲Mate三折疊!廣場第 1️⃣ 2️⃣ 期夏季成長值抽獎大狂歡開啓!
總獎池超 $10,000+,華爲Mate三折疊手機、F1紅牛賽車模型、Gate限量週邊、熱門代幣等你來抽!
立即抽獎 👉 https://www.gate.com/activities/pointprize?now_period=12
如何快速賺成長值?
1️⃣ 進入【廣場】,點擊頭像旁標識進入【社區中心】
2️⃣ 完成發帖、評論、點讚、發言等日常任務,成長值拿不停
100%有獎,抽到賺到,大獎等你抱走,趕緊試試手氣!
截止於 8月9日 24:00 (UTC+8)
詳情: https://www.gate.com/announcements/article/46384
#成长值抽奖12期开启#
BNB喜迎“華爾街新入口”,5億美元融資逾140家機構瘋搶
來源 | Odaily 星球日報
作者 | Ethan
原標題 | 豪擲5億美元,YZi Labs、CEA攜140家機構押注BNB財庫
繼比特幣成爲上市公司儲備資產標杆後,其他主流加密貨幣也正吸引機構目光。全球最大交易所 Binance 旗下生態代幣 BNB,近日迎來了其戰略儲備機制的又一重大突破。
7 月 28 日晚間,美股上市公司 CEA Industries Inc.(NASDAQ:VAPE)與 10 X Capital 聯合宣布,完成一筆高達 5 億美元的 PIPE(私募投資公開股權)融資,專項用於建立一套以 BNB 爲核心的加密資產儲備財庫。該交易結構還包含最多 7.5 億美元的認股權證,使得潛在融資總規模最高可達 12.5 億美元。
此次合作並非無跡可尋。早在 7 月 10 日,YZi Labs首次對外披露 將支持 10 X Capital 發起設立一家名爲 “The BNB Treasury Company” 的公司,旨在二級市場持倉 BNB 並尋求在美主要交易所上市。盡管當時市場反響平淡,但業內人士已將其視爲一次精心設計的“預演”。
根據最新計劃,CEA 將正式啓動其 BNB 財庫戰略:利用本輪融資資金(結合現金與加密資產)在二級市場建倉 BNB。其核心在於借助美股上市公司的合規架構,爲機構及散戶投資者提供受監管的 BNB 敞口。這一設計邏輯上對標 Strategy(原 MicroStrategy)的比特幣儲備戰略——雖然在具體形式上存在差異,但終極目標一致:實現核心加密資產的“金融化”與合規化持有。
這也引出了市場的一個新疑問:BNB,是否正在迎來屬於它自己的 Strategy 時刻?
三方主角登場:幕後推手與執行者
要理解這場 BNB 財庫計劃是如何在三周內完成從構想到落地的,就必須認識三個關鍵角色:YZi Labs、CEA Industries 與 10 X Capital。
它們來自不同領域,組合看似“異質”,但正是這種跨角色拼接,使項目得以在傳統金融、加密生態與美股公司之間順利落地。
最早釋放信號的是 YZi Labs。這家機構前身爲 Binance Labs,2025 年初完成品牌獨立,更名爲 YZi Labs,由 CZ 與何一共同支持,聚焦 Web 3、AI 與 Biotech 等方向的跨週期投資。這家機構今年以來頻繁出現在 TON、Zora、ZKX 等基礎設施項目背後,擅長在監管與資本之間設計可穿透的結構方案。與傳統風險投資不同,YZi Labs 更像一個“結構型橋梁”:它不直接運營資產,而是深度參與項目的底層設計、融資結構與治理機制,幫助新興資產以傳統金融聽得懂的語言進入市場。
在本次 BNB 財庫計劃中,YZi Labs 是最早推動結構搭建的一方。7 月 10 日,其首次官宣與 10 X Capital 合作組建 The BNB Treasury Company,BNB 財庫“官方”敘事啓動。
值得一提的是,YZi Labs 的董事長Ella Zhang自 Binance Labs 時期即擔任領導職務,曾主導 Binance 初代孵化器計劃,並深度參與多個頭部項目的投資。機構雖已獨立運行,但其歷史背景與資源體系仍與 Binance 保持高度共識。
正因如此,在 Binance 本體因合規考量難以直接在美股推動 BNB 金融化的背景下,YZi Labs 成爲最合適的“代言人”與“結構代理人”——它不是 Binance,但它了解 Binance,也能爲 BNB 打開一道傳統市場聽得懂的通路。
真正承擔財庫實施任務的是 CEA Industries。這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NASDAQ:VAPE)原主營室內農業設備,業務並不出圈。但翻閱其公告歷史可見,CEA 近年來已多次通過 PIPE、資產置換與高管更替等方式探索“資本轉型”。本輪 BNB 財庫戰略,則是其以“上市平台持倉鏈上資產”完成戰略切換的最新嘗試。換句話說,它成爲了承載 BNB 的“金融容器”。
而促成這一容器成型的,是結構設計方 10 X Capital。這家投行由金融老兵 Hans Thomas 創立,專注 PIPE、SPAC 與 De-SPAC 交易,近年來頻繁參與 Web 3 資產的合規結構設計。本次項目中,10 X 不僅操盤 PIPE 架構與權證機制,還深度參與了團隊搭建:Galaxy Digital 聯合創始人 David Namdar 出任 CEO、CalPERS 前 CIO Russell Read 擔任 CIO、Kraken 前高管 Saad Naja 亦出任董事。
資本有方向感,上市公司有執行架構,Web 3 陣營提供資產敘事——三者合力,使 BNB 財庫計劃從理念躍升爲“可審計、可交易、可傳導”的金融接口。
140 家投資者下注,BNB 的“機構錨定”邏輯正在成型
如果說財庫機制尚屬結構創新,那本輪 PIPE 的資本參與陣容,則直接爲其敘事注入了市場分量。
據披露,5 億美元融資吸引了逾 140 家機構認購,涵蓋加密原生基金、家族辦公室、傳統金融玩家,甚至包括多位個人資本代表。這一認購廣度在近年 Web 3 融資案例中極爲罕見,更重要的是,它所錨定的並非 BTC 或 ETH,而是一直遊走於美國監管灰區的 BNB。
認購名單頗具代表性:Pantera Capital、Arrington Capital、Arche、GSR、dao 5、Kenetic、Protocol Ventures、Hypersphere、Blockchain.com……幾乎覆蓋了加密一級市場的半壁江山;BitFury創始人、Polychain 創始人 Olaf Carlson-Wee、前軟銀高管 Rajeev Misra 等個人資本玩家也赫然在列;傳統金融的出資方則多通過結構化基金或家族信托間接參與。
更值得關注的是,本輪 PIPE 還配套了高達 7.5 億美元的權證認購機制。投資者不僅配置了當下倉位,還押注了未來 12–24 個月的價值釋放空間。這類結構性設計,可能會在未來某個估值階段被陸續行權,爲 BNB 的“金融定價模型”添磚加瓦。
從資金結構上來看,這是一場典型的“結構化長期做多”方案。BNB 或許等不到 ETF,但 PIPE 財庫,正成爲它觸達華爾街的新通道。
爲什麼資本願意下注 BNB 財庫?在 BTC 和 ETH 之後,資本市場亟需尋找“下一類錨定資產”,BNB 的用戶體量、鏈上應用、交易量、NFT 與鏈遊活躍度,在 L1 網路中依然處於領先梯隊,
今年 6 月,美股上市公司 Nano Labs Ltd(NA)公司 宣布,已簽署一份可轉換債券認購協議(以下簡稱“協議”)。根據該協議,公司將發行總本金爲 5 億美元的可轉換本票債券(“債券”),由多位投資者認購。第一階段計劃通過可轉債及私募方式,購入價值 10 億美元的 BNB;長期目標爲持有 BNB 總流通量的 5%至 10%。Nano Labs 創始人孔劍平發文表示,目前已購入 12 萬枚 BNB,仍在持續購入中。
7 月,美股上市公司 Windtree(WINT)宣布 已與 Build and Build Corp 簽署了一項價值 6000 萬美元的證券購買協議,未來認購可能再獲得高達 1.4 億美元的總收益,總認購金額高達 2 億美元,本次募資所得款項將主要用於啓動 BNB 財庫戰略和收購 BNB,Windtree 預計也將成爲第一家提供 BNB 代幣直接投資敞口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
結語:BNB 的金融敘事,正式進入第三階段
這不是 BNB 第一次試圖走入美國資本市場。
2021 年 Binance 全球擴張之際,BNB 一度承載着“第三極資產”的市場期待。然而,監管環境的劇變迅速將其邊緣化於北美市場,甚至成爲 SEC 的直接質疑對象。缺乏“美系估值體系”的認可,使其價格邏輯長期遊離於主流金融框架之外。
轉機出現在今年,BNB 的美股敘事終於落地。這一突破揭示了一個關鍵趨勢:加密資產的金融敘事權,正從比特幣的壟斷走向多元化。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更多 L 1 項目(如 Solana、TON、Sui)是否會效仿?它們又是否具備類似的“容器化”潛力?
答案雖未可知,但 BNB 的金融化進程已明確邁入新階段:它不再僅是交易所的平台幣以及 BNB Chain生態代幣,更通過重塑估值模型、會計框架與合規披露,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確立了全新的定位。這或許並非高潮,但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