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十年:Vitalik從代碼聖徒到現實哲人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網啓動。比特幣像神話般自發生長,而以太坊則如一部未完成的劇本,其作者始終未離開舞臺。Vitalik Buterin這位年少成名的技術理想主義者,用十年時間將個人哲學、價值觀和掙扎不斷注入代碼。從最初的"世界計算機"願景,到DAO危機下的治理反思,從合並到基金會的深度變革,以太坊的每次進化都刻下了Vitalik思想的印記。以太坊十年,也是Vitalik思想進化的歷程。## 天才的烏托邦2008年金融危機中,比特幣橫空出世,改變了17歲Vitalik的人生軌跡。他從父親那裏了解比特幣後,開始在網上搜索論壇並撰寫文章。很快引起了Mihai Alisie的注意,兩人於2011年底共同創辦了《Bitcoin Magazine》。2013年,Vitalik環遊世界拜訪比特幣愛好者後,認爲所有人對區塊鏈2.0的理解都錯了。他意識到如果編寫一個具有圖靈完備編程語言的比特幣版本,就可以在區塊鏈上提供所有數字服務。同年11月,19歲的Vitalik發布以太坊白皮書,描繪了一個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平台願景。Joseph Lubin、Gavin Wood等人紛紛加入。那時的Vitalik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認爲大多數社會問題都源於中央集權。然而理想與現實間總有鴻溝。團隊內部首先產生分歧,部分成員希望以太坊成爲盈利實體,而Vitalik堅持非營利社區模式。2014年6月,衝突達到頂點。Vitalik要求部分成員離開團隊,並成立了以太坊基金會,確立非營利方向。面對可能被貪婪壓倒的風險,Vitalik表示:"如果我們不發聲,能被建設的就只有那些能立即盈利的東西,而非世界真正需要的。"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網在柏林一間小辦公室自動啓動。"世界計算機"願景從白皮書走向現實。然而,年輕的Vitalik並未爲迎接更復雜的現實世界做好準備。## 理想的裂痕以太坊誕生初期,Vitalik是純粹的技術烏托邦主義者。他堅信區塊鏈的終極意義在於去中心化,強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構建應用,無需中央權威批準。2015年Devcon 1上,Vitalik反復強調以太坊的開放、無需信任特性,描繪了一個由代碼而非權力主導的理想世界。但去中心化並不意味着一切自然趨好。Vitalik既反對中心化,又不可避免成爲社區意見的最終仲裁者。這種微妙的權力悖論在DAO危機中被徹底放大。2016年,The DAO作爲首個去中心化投資基金在以太坊上運行,募集了超1200萬個以太坊。然而6月,黑客利用智能合約漏洞竊取了約360萬枚ETH。22歲的Vitalik面臨巨大挑戰。保護投資者資產的需求與去中心化信條形成衝突。最終,他選擇了折中方案:倡導通過硬分叉恢復被盜資金,並讓社區投票決定。這一決定穩定了市場,但也讓以太坊分裂成ETH和ETC。危機後,Vitalik在博客中承認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提出需引入更嚴格的安全審計,並開始討論治理問題,強調"社區協作"而非技術絕對主義。2017年,ICO熱潮和CryptoKitties擁堵讓Vitalik意識到擴展性問題的緊迫性。他對行業投機化表示失望:"很多項目看似去中心化,其實只是換了包裝。我們必須證明區塊鏈的存在理由真的優於傳統技術。"2018年加密市場崩盤後,Vitalik不斷思考如何讓區塊鏈回歸有意義的方向。他提出二次方投票機制,希望通過公共資助讓真正有價值的項目獲得支持。同時推動EIP-1559和PoS轉型,以解決擴展性問題。經歷這些挫折,Vitalik從追求去中心化極致的"技術聖徒",變成必須考慮安全、治理和社會價值的建設者。以太坊依然是他的烏托邦,但已不是純粹的技術樂園,而是一條需要妥協和權衡的現實之路。## 代碼之外的戰場2020-2022年是Vitalik思想的另一個關鍵轉折:他開始直面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從單純的技術理想走向兼顧社會治理、公共責任與現實政治的多維思考。2020年8月,他在博文中提出區塊鏈永遠無法完全"無信任",現實中的社會契約和權力關係無法被徹底消解。2021年,他批判了單一的代幣投票治理模式,呼籲建立多元共識和軟治理機制。2022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合並(Merge)。從PoW到PoS的轉變引發爭議,部分人認爲這進一步集中了權力。盡管如此,Vitalik和基金會仍堅定推進。9月15日,以太坊完成Merge。Vitalik強調這不僅降低了能耗,更爲未來擴容鋪墊基礎。同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身爲俄羅斯裔的Vitalik罕見打破"中立",譴責普丁並向烏克蘭捐款。9月他親赴基輔參加黑客松活動,表示"烏克蘭可能成爲下一個Web3中心"。面對批評,Vitalik坦言:"我在2022年決定更敢於冒險,不再保持中立。我寧願以太坊冒犯某些人,也不願它成爲什麼都不代表的空殼。"在Luna崩潰、FTX倒塌後,Vitalik認爲加密世界真正的問題已不在底層協議,而是如何在應用層實現社會價值。他呼籲構建能改善公共治理、資助公共物品、促進透明金融的應用。經歷這些事件,Vitalik不再只是代碼背後的極客。他主動走上前臺,以行動者、思想家的角色參與公共議題。他的理想國有了新輪廓:不僅是技術架構,更是治理、自由與公共價值共存的多維實驗場。## 在黑夜中破曉Merge完成後,以太坊技術路線趨於穩定。在市場熱度消退時,Vitalik持續推進公共物品資助和信息金融理念:- 通過Gitcoin、二次方資助支持開源開發和社區治理- 探索預測市場和數據金融工具- 倡導去中心化應用關注社會問題和公共治理面對AI浪潮,Vitalik提出"防御性加速"理念,主張技術發展應優先考慮"防御",保護民主與去中心化秩序。他警告AI的集中化風險,呼籲以太坊重拾早期加密精神。然而2024年,加密市場並未追隨Vitalik的指引。他倡導的技術敘事被市場冷落,ETH價格長期萎靡,反而MEME站上舞臺中心。市場開始盛行"以太坊已老化"等言論,中文社區更是炮火不斷。Vitalik在X上表達沮喪:外界對基金會內情一無所知,卻要求短期內完成徹底改革。這些聲音一度讓他想退出,但總有信號提醒他"值得繼續戰鬥"。2025年初,以太坊基金會進行重大改革:調整領導結構、晉升新執行董事、成立新實驗組織加速技術落地。隨着Circle上市、穩定幣與RWA概念崛起,以太坊再度成爲焦點。多家公司啓動"ETH儲備"計劃,ETH價格自4月翻倍漲。7月EthCC上,Vitalik再次發出行業預警:Web3正站在十字路口,開發者必須將工作錨定在自由、去中心化和隱私上,否則可能背叛創始原則。7月30日,以太坊上線10周年。Vitalik轉發了團隊成員的感悟:"當銀行倒閉、雲服務熄火時,以太坊依然在運行。我們依然在前行。十年在線,永遠向前。"Vitalik最近又分享了一句歌詞:"黑夜如果不黑暗,美夢又何必向往。破曉會是堅持的人最後獲得的獎賞。"這似乎是對過去兩年以太坊和Vitalik風雨歷程的最好注腳:在黑夜中,他選擇堅持,等待破曉。
以太坊十年進化:Vitalik的技術理想與現實抉擇
以太坊十年:Vitalik從代碼聖徒到現實哲人
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網啓動。比特幣像神話般自發生長,而以太坊則如一部未完成的劇本,其作者始終未離開舞臺。
Vitalik Buterin這位年少成名的技術理想主義者,用十年時間將個人哲學、價值觀和掙扎不斷注入代碼。從最初的"世界計算機"願景,到DAO危機下的治理反思,從合並到基金會的深度變革,以太坊的每次進化都刻下了Vitalik思想的印記。
以太坊十年,也是Vitalik思想進化的歷程。
天才的烏托邦
2008年金融危機中,比特幣橫空出世,改變了17歲Vitalik的人生軌跡。他從父親那裏了解比特幣後,開始在網上搜索論壇並撰寫文章。很快引起了Mihai Alisie的注意,兩人於2011年底共同創辦了《Bitcoin Magazine》。
2013年,Vitalik環遊世界拜訪比特幣愛好者後,認爲所有人對區塊鏈2.0的理解都錯了。他意識到如果編寫一個具有圖靈完備編程語言的比特幣版本,就可以在區塊鏈上提供所有數字服務。
同年11月,19歲的Vitalik發布以太坊白皮書,描繪了一個全球化的去中心化平台願景。Joseph Lubin、Gavin Wood等人紛紛加入。
那時的Vitalik是純粹的理想主義者,認爲大多數社會問題都源於中央集權。然而理想與現實間總有鴻溝。團隊內部首先產生分歧,部分成員希望以太坊成爲盈利實體,而Vitalik堅持非營利社區模式。
2014年6月,衝突達到頂點。Vitalik要求部分成員離開團隊,並成立了以太坊基金會,確立非營利方向。面對可能被貪婪壓倒的風險,Vitalik表示:"如果我們不發聲,能被建設的就只有那些能立即盈利的東西,而非世界真正需要的。"
2015年7月30日,以太坊主網在柏林一間小辦公室自動啓動。"世界計算機"願景從白皮書走向現實。然而,年輕的Vitalik並未爲迎接更復雜的現實世界做好準備。
理想的裂痕
以太坊誕生初期,Vitalik是純粹的技術烏托邦主義者。他堅信區塊鏈的終極意義在於去中心化,強調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構建應用,無需中央權威批準。
2015年Devcon 1上,Vitalik反復強調以太坊的開放、無需信任特性,描繪了一個由代碼而非權力主導的理想世界。但去中心化並不意味着一切自然趨好。Vitalik既反對中心化,又不可避免成爲社區意見的最終仲裁者。這種微妙的權力悖論在DAO危機中被徹底放大。
2016年,The DAO作爲首個去中心化投資基金在以太坊上運行,募集了超1200萬個以太坊。然而6月,黑客利用智能合約漏洞竊取了約360萬枚ETH。
22歲的Vitalik面臨巨大挑戰。保護投資者資產的需求與去中心化信條形成衝突。最終,他選擇了折中方案:倡導通過硬分叉恢復被盜資金,並讓社區投票決定。這一決定穩定了市場,但也讓以太坊分裂成ETH和ETC。
危機後,Vitalik在博客中承認了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提出需引入更嚴格的安全審計,並開始討論治理問題,強調"社區協作"而非技術絕對主義。
2017年,ICO熱潮和CryptoKitties擁堵讓Vitalik意識到擴展性問題的緊迫性。他對行業投機化表示失望:"很多項目看似去中心化,其實只是換了包裝。我們必須證明區塊鏈的存在理由真的優於傳統技術。"
2018年加密市場崩盤後,Vitalik不斷思考如何讓區塊鏈回歸有意義的方向。他提出二次方投票機制,希望通過公共資助讓真正有價值的項目獲得支持。同時推動EIP-1559和PoS轉型,以解決擴展性問題。
經歷這些挫折,Vitalik從追求去中心化極致的"技術聖徒",變成必須考慮安全、治理和社會價值的建設者。以太坊依然是他的烏托邦,但已不是純粹的技術樂園,而是一條需要妥協和權衡的現實之路。
代碼之外的戰場
2020-2022年是Vitalik思想的另一個關鍵轉折:他開始直面現實世界的復雜性,從單純的技術理想走向兼顧社會治理、公共責任與現實政治的多維思考。
2020年8月,他在博文中提出區塊鏈永遠無法完全"無信任",現實中的社會契約和權力關係無法被徹底消解。2021年,他批判了單一的代幣投票治理模式,呼籲建立多元共識和軟治理機制。
2022年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合並(Merge)。從PoW到PoS的轉變引發爭議,部分人認爲這進一步集中了權力。盡管如此,Vitalik和基金會仍堅定推進。9月15日,以太坊完成Merge。Vitalik強調這不僅降低了能耗,更爲未來擴容鋪墊基礎。
同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身爲俄羅斯裔的Vitalik罕見打破"中立",譴責普丁並向烏克蘭捐款。9月他親赴基輔參加黑客松活動,表示"烏克蘭可能成爲下一個Web3中心"。
面對批評,Vitalik坦言:"我在2022年決定更敢於冒險,不再保持中立。我寧願以太坊冒犯某些人,也不願它成爲什麼都不代表的空殼。"
在Luna崩潰、FTX倒塌後,Vitalik認爲加密世界真正的問題已不在底層協議,而是如何在應用層實現社會價值。他呼籲構建能改善公共治理、資助公共物品、促進透明金融的應用。
經歷這些事件,Vitalik不再只是代碼背後的極客。他主動走上前臺,以行動者、思想家的角色參與公共議題。他的理想國有了新輪廓:不僅是技術架構,更是治理、自由與公共價值共存的多維實驗場。
在黑夜中破曉
Merge完成後,以太坊技術路線趨於穩定。在市場熱度消退時,Vitalik持續推進公共物品資助和信息金融理念:
面對AI浪潮,Vitalik提出"防御性加速"理念,主張技術發展應優先考慮"防御",保護民主與去中心化秩序。他警告AI的集中化風險,呼籲以太坊重拾早期加密精神。
然而2024年,加密市場並未追隨Vitalik的指引。他倡導的技術敘事被市場冷落,ETH價格長期萎靡,反而MEME站上舞臺中心。市場開始盛行"以太坊已老化"等言論,中文社區更是炮火不斷。
Vitalik在X上表達沮喪:外界對基金會內情一無所知,卻要求短期內完成徹底改革。這些聲音一度讓他想退出,但總有信號提醒他"值得繼續戰鬥"。
2025年初,以太坊基金會進行重大改革:調整領導結構、晉升新執行董事、成立新實驗組織加速技術落地。
隨着Circle上市、穩定幣與RWA概念崛起,以太坊再度成爲焦點。多家公司啓動"ETH儲備"計劃,ETH價格自4月翻倍漲。
7月EthCC上,Vitalik再次發出行業預警:Web3正站在十字路口,開發者必須將工作錨定在自由、去中心化和隱私上,否則可能背叛創始原則。
7月30日,以太坊上線10周年。Vitalik轉發了團隊成員的感悟:"當銀行倒閉、雲服務熄火時,以太坊依然在運行。我們依然在前行。十年在線,永遠向前。"
Vitalik最近又分享了一句歌詞:"黑夜如果不黑暗,美夢又何必向往。破曉會是堅持的人最後獲得的獎賞。"
這似乎是對過去兩年以太坊和Vitalik風雨歷程的最好注腳:在黑夜中,他選擇堅持,等待破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