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3营销新生态的底层逻辑与破局之道创业Web3,畅谈每周三!本期聚焦Web3营销新生态,深度解析"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从"嘴撸经济"的兴起,到新项目冷启动的实战策略,从AI识别真实流量价值,到如何让用户注意力直接变现。结合多年MCN与项目方经验,拆解Web3营销的痛点与破局点,助力创业者看懂注意力的商业价值,在流量分散的时代找到高效获客路径,让营销真正成为项目成长的助推器!## 嘉宾介绍本期嘉宾在Web3营销领域有丰富经验,对"注意力经济"有深入研究。她接触Crypto和Web3大约两三年,经历过国内数字藏品、公链生态等,现在是某生态的合伙人,同时还担任某公链的活动大使。过去她在MCN机构和项目方都有工作经验,亲历了Web2到Web3营销的转型过程。早期在MCN时,主要帮项目方做社媒宣发;后来到项目方,发现传统营销模式存在信息不透明等痛点。这些经历让她更清楚Web3营销的需求,也促成了她现在的工作,专注于用新模式连接项目方和用户。## Web3营销平台的核心业务嘉宾所在的平台是连接"注意力买方"和"注意力卖方"的平台:- 项目方(买方)需要曝光,可以在平台上架项目介绍、活动信息,预设奖池。- 用户(卖方)通过在社交媒体发布项目相关内容,既自己了解项目,也让粉丝或好友关注到项目,就能根据内容的实际效果从奖池里获得收益。平台会根据内容的传播量、相关性等数据,让用户分到对应奖励。目标是让普通用户也能像KOL一样,通过分享注意力获得收益,而不是只有MCN或大V才能参与营销。## 创立初衷创立这样的平台源于发现传统营销模式的痛点:- 项目方给MCN付费后,难以确认资金是否真正触达有效用户。- 项目方担心MCN提供的KOL名单中粉丝数可能造假,或KOL无法真正理解项目。团队希望跳过中间环节,让项目方直接对接用户。另外,Web3行业快速发展,用户规模增长,但营销工具还很早期,存在数据真假难辨、难以精准触达潜在受众等问题。平台引入AI技术,如筛查用户内容是否有虚假信息、敏感话题,识别账号历史行为是否真实,确保项目方的奖池能给到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者。##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色平台早期合作项目多来自团队在公链生态的积累。公链生态目前还比较早期,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增长,用户需要一个"靠谱的入口"来了解值得参与的项目。平台定位不只是"让用户赚钱",更想成为一个"项目筛选器":- 先对上架项目做基础调研,屏蔽明显不靠谱的。- 让用户能看到相对优质的项目,再通过分享获得收益。这种"筛选+激励"的模式,慢慢形成了项目方、用户和平台的三方正向循环。## 某社交平台成为Web3主阵地的原因某社交平台成为Web3营销主阵地有两个原因:1. 匹配性:该平台是全球性社交平台,用户来自全球各地;Web3项目天然是全球性的,与平台特性契合。2. 早期行业环境:Crypto早期有一些乱象,部分地区对相关内容有限制,行业声音慢慢转移到该平台。加上很多海外项目的官方账号本来就在该平台,用户为了获取一手信息,自然也聚集到这里。不过现在也有变化,一些"广场"类平台在崛起。未来Web3营销的阵地可能会更分散,但该平台的全球属性短期内很难替代。## 信息分散化的影响信息分散化的影响取决于内容是否基于"真实体验":- 如果用户是项目的真实使用者,分享自己的体验或项目新功能,哪怕内容分散、粉丝少,也不是噪音。这些"小声音"反而能拼凑出项目的真实面貌。- 但如果是KOL接商单,内容避重就轻、只说优点,哪怕流量再大,也是噪音。平台希望通过机制引导良性循环,比如支持在多平台发任务,用户必须先体验项目,再分享内容,才能获得奖励。这样分散的信息反而能让项目的真实口碑更清晰。## "嘴撸经济"解析"嘴撸经济"是最近流行的模式:- "嘴"指发内容、说观点- "撸"指薅羊毛,但比传统薅羊毛多了"内容权重"与传统薅羊毛的区别:- 传统薅羊毛主要看"账号数量"和"基础行为",如注册账号、完成简单任务。- "嘴撸"更看"内容质量":用户不仅要完成基础行为,还要在社交平台发内容,内容的频次、相关性、传播效果都会影响收益。这反映了行业对"注意力的价值"的认可 —— 用户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识别KOL真实价值的技术手段平台使用AI技术从三个维度判断KOL的真实价值:1. 基础数据:内容的观看量、扩散范围。2. 内容质量:AI分析内容和项目的相关性,如是否涉及项目核心功能。3. 行为真实性:如互动量(点赞/观看比)是否异常,标记可疑账号。对可疑账号,轻则减少奖励,重则判定为机器人,取消全部奖励。未来还会跟踪KOL的历史数据,如擅长领域、流量稳定性等,帮项目方找到"小众但权威"的博主。## Web3新项目冷启动实用经验冷启动核心是"性价比高的试错",重点抓两个环节:1. 触达:用20%左右预算找KOL,触达潜在用户。建议找垂直领域的中小V,比找泛Crypto博主更精准。2. 转化:把50%左右预算放到任务平台,让用户通过分享、互动完成转化。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了解项目的过程。早期应快速验证用户反馈,如用户对哪个功能感兴趣,对奖励机制有什么建议,再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策略。冷启动阶段,"精准"比"量大"更重要。## 营销与项目质量的关系营销和项目质量同等重要(50:50):- 技术创新是根基,做的是"0到1"的事。没有扎实的技术,营销再好也走不远。- 营销是"给1后面加0"。再好的技术,用户不知道、不理解,也很难落地。早期Crypto是蓝海,项目少,用户更关注技术创新;现在项目越来越多,一些赛道已经拥挤,变成了红海。这时营销和技术就同等重要 —— 用户面对一堆"号称创新"的项目,会先看"这个项目我能不能看懂""有没有人在讨论它",这时营销就能帮项目脱颖而出。## 判断流量长期价值的方法平台主要记录用户的"功劳和苦劳":- "功劳"是内容的传播量,如带来了多少新用户。- "苦劳"是参与频率,如是否长期关注项目,持续发内容。具体做法:- 给项目方提供后台,显示哪些用户为项目发声最多,他们的粉丝群体特征。- 项目方可根据数据,把长期活跃用户标记为"核心用户",未来优先发放福利。- 这些用户不仅能带来流量,还能成为项目的"传播节点",价值远超短期流量。未来还会上线"链上任务",如用户必须在项目上完成一笔swap才能参与营销任务,把"注意力"和"真实使用"绑定,让流量真正转化为项目的长期资产。## 值得关注的Web3营销平台推荐体验一些新兴的Web3营销平台,它们的模式可以说是"一鱼四吃":1. 项目方奖池的基础奖励,只要内容有效就能获得。2. 合作项目发福利时,平台会推荐优质用户地址,优先获得额外奖励。3. 平台未来也会基于用户数据发放福利。4. 积累的创作数据能帮用户对接匹配的项目。关键是看平台是否能真正保护创作者的价值,让"注意力"得到合理回报。## 用户注意力管理的思考对用户来说,需要一个"过滤器"来筛选项目,把注意力放在值得了解的生态上。对项目方来说:- 追求"精准流量"而非"广泛流量"。如做NFT的项目,在二次元社区发内容,比在泛Crypto社区发更有效。- 鼓励用户之间互相评论,形成互动。这种"互动式营销"比单纯发广告更有效。## Web3营销未来趋势1. "注意力成为可编程资产":用户的社交账号、创作行为可能成为一种可交易、可编程的资产。2. "用户与项目共赢":不再是项目花钱买流量,而是设计机制让用户通过分享赚钱,项目通过用户传播节省成本。最后提醒:参与项目一定要擦亮双眼,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探索Web3,多和身边的人交流验证信息,避免踩坑。
Web3营销新生态解析: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与破局之道
Web3营销新生态的底层逻辑与破局之道
创业Web3,畅谈每周三!
本期聚焦Web3营销新生态,深度解析"注意力经济"的底层逻辑:从"嘴撸经济"的兴起,到新项目冷启动的实战策略,从AI识别真实流量价值,到如何让用户注意力直接变现。结合多年MCN与项目方经验,拆解Web3营销的痛点与破局点,助力创业者看懂注意力的商业价值,在流量分散的时代找到高效获客路径,让营销真正成为项目成长的助推器!
嘉宾介绍
本期嘉宾在Web3营销领域有丰富经验,对"注意力经济"有深入研究。她接触Crypto和Web3大约两三年,经历过国内数字藏品、公链生态等,现在是某生态的合伙人,同时还担任某公链的活动大使。
过去她在MCN机构和项目方都有工作经验,亲历了Web2到Web3营销的转型过程。早期在MCN时,主要帮项目方做社媒宣发;后来到项目方,发现传统营销模式存在信息不透明等痛点。这些经历让她更清楚Web3营销的需求,也促成了她现在的工作,专注于用新模式连接项目方和用户。
Web3营销平台的核心业务
嘉宾所在的平台是连接"注意力买方"和"注意力卖方"的平台:
平台会根据内容的传播量、相关性等数据,让用户分到对应奖励。目标是让普通用户也能像KOL一样,通过分享注意力获得收益,而不是只有MCN或大V才能参与营销。
创立初衷
创立这样的平台源于发现传统营销模式的痛点:
团队希望跳过中间环节,让项目方直接对接用户。另外,Web3行业快速发展,用户规模增长,但营销工具还很早期,存在数据真假难辨、难以精准触达潜在受众等问题。
平台引入AI技术,如筛查用户内容是否有虚假信息、敏感话题,识别账号历史行为是否真实,确保项目方的奖池能给到真正有价值的创作者。
社交媒体营销的特色
平台早期合作项目多来自团队在公链生态的积累。公链生态目前还比较早期,项目数量和质量都在快速增长,用户需要一个"靠谱的入口"来了解值得参与的项目。
平台定位不只是"让用户赚钱",更想成为一个"项目筛选器":
这种"筛选+激励"的模式,慢慢形成了项目方、用户和平台的三方正向循环。
某社交平台成为Web3主阵地的原因
某社交平台成为Web3营销主阵地有两个原因:
匹配性:该平台是全球性社交平台,用户来自全球各地;Web3项目天然是全球性的,与平台特性契合。
早期行业环境:Crypto早期有一些乱象,部分地区对相关内容有限制,行业声音慢慢转移到该平台。加上很多海外项目的官方账号本来就在该平台,用户为了获取一手信息,自然也聚集到这里。
不过现在也有变化,一些"广场"类平台在崛起。未来Web3营销的阵地可能会更分散,但该平台的全球属性短期内很难替代。
信息分散化的影响
信息分散化的影响取决于内容是否基于"真实体验":
如果用户是项目的真实使用者,分享自己的体验或项目新功能,哪怕内容分散、粉丝少,也不是噪音。这些"小声音"反而能拼凑出项目的真实面貌。
但如果是KOL接商单,内容避重就轻、只说优点,哪怕流量再大,也是噪音。
平台希望通过机制引导良性循环,比如支持在多平台发任务,用户必须先体验项目,再分享内容,才能获得奖励。这样分散的信息反而能让项目的真实口碑更清晰。
"嘴撸经济"解析
"嘴撸经济"是最近流行的模式:
与传统薅羊毛的区别:
这反映了行业对"注意力的价值"的认可 —— 用户的声音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识别KOL真实价值的技术手段
平台使用AI技术从三个维度判断KOL的真实价值:
基础数据:内容的观看量、扩散范围。
内容质量:AI分析内容和项目的相关性,如是否涉及项目核心功能。
行为真实性:如互动量(点赞/观看比)是否异常,标记可疑账号。
对可疑账号,轻则减少奖励,重则判定为机器人,取消全部奖励。未来还会跟踪KOL的历史数据,如擅长领域、流量稳定性等,帮项目方找到"小众但权威"的博主。
Web3新项目冷启动实用经验
冷启动核心是"性价比高的试错",重点抓两个环节:
触达:用20%左右预算找KOL,触达潜在用户。建议找垂直领域的中小V,比找泛Crypto博主更精准。
转化:把50%左右预算放到任务平台,让用户通过分享、互动完成转化。用户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了解项目的过程。
早期应快速验证用户反馈,如用户对哪个功能感兴趣,对奖励机制有什么建议,再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策略。冷启动阶段,"精准"比"量大"更重要。
营销与项目质量的关系
营销和项目质量同等重要(50:50):
早期Crypto是蓝海,项目少,用户更关注技术创新;现在项目越来越多,一些赛道已经拥挤,变成了红海。这时营销和技术就同等重要 —— 用户面对一堆"号称创新"的项目,会先看"这个项目我能不能看懂""有没有人在讨论它",这时营销就能帮项目脱颖而出。
判断流量长期价值的方法
平台主要记录用户的"功劳和苦劳":
具体做法:
未来还会上线"链上任务",如用户必须在项目上完成一笔swap才能参与营销任务,把"注意力"和"真实使用"绑定,让流量真正转化为项目的长期资产。
值得关注的Web3营销平台
推荐体验一些新兴的Web3营销平台,它们的模式可以说是"一鱼四吃":
关键是看平台是否能真正保护创作者的价值,让"注意力"得到合理回报。
用户注意力管理的思考
对用户来说,需要一个"过滤器"来筛选项目,把注意力放在值得了解的生态上。
对项目方来说:
Web3营销未来趋势
"注意力成为可编程资产":用户的社交账号、创作行为可能成为一种可交易、可编程的资产。
"用户与项目共赢":不再是项目花钱买流量,而是设计机制让用户通过分享赚钱,项目通过用户传播节省成本。
最后提醒:参与项目一定要擦亮双眼,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探索Web3,多和身边的人交流验证信息,避免踩坑。